清华90后女博士后:攻克了世界难题,却无法让父母明白我在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9-11-18 10:11   来源:未知    编辑:紫陌
字号:
手机查看

导师发C刊的技巧,全在这↓↓↓

资料来源:综合造就、浦江创新论坛、114产学研

编辑:学长

▲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2018年“青年科学家奖”得主

如果今天告诉你,你要跑,要跳,要吃饭,都与一个名叫“生物学中心法则”的东西有关,你会不会在意呢?

再进一步,治疗重大疾病,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少不了他们的研究,你会不会更重视呢?

这就是万蕊雪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事情。

90后的她已经有众多“光环”加身:

她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与《Cell》发表了相关领域9篇研究文章;

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是5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在读博士研究生;

攻克了结构生物学世界公认的难题——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的研究。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从中学开始就喜欢生物学,本科被录取的专业是海洋生物学。但我自始至终还是希望能够从事基础研究。

因为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细胞中某些过程,或是某几个蛋白质分子的异常引发的,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在人类攻克重大疾病的事业上做一些贡献,所以本科毕业以后,我找到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表达了想要进入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愿望。

在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储存在DNA中的遗传信息如何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传递给蛋白质,最终执行生命活动。这是基因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被概括为中心法则,它是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为了让蛋白质去执行这个重要的过程,我们就要把DNA中的遗传物质释放出来。这个过程发生在每一个细胞里,我们要跑要跳,吃东西,吸收能量,所有的新陈代谢都需要蛋白质来完成。

所以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它是什么,这样才能对人体本身,对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各种各样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而我所做的课题是关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中很关键的一步——剪接。它的功能异常、突变,或丧失,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因为剪接体是一个巨大的动态分子机器,稳定性很不好,结构解析的难度高于RNA和核糖体,所以它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

刚进入施一公老师的实验室,我遭受了很大的心理落差。虽然我本科不是清华的,但我是原来专业里的第一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可是进了实验室之后,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做得比我好,而我什么都不会,就很难过。那段时间我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怀疑。

博士生二年级我开始做剪接体相关的课题,那时候自己也没多想,就想做就做呗。但是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没什么进展,很多实验反反复复地做,觉得它成功了,但又找不到检验的方法,进退两难,非常纠结和痛苦。当时只能用“反正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来安慰自己。

直到我们的结果发表以后,面对媒体蜂拥而来的报道,我才逐渐地意识到这是大家都认为很难的一件事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我很感谢施老师对我的信任,是他的信任,让我能够以平常心去完成所有的研究。我也很惊讶施老师能把这么重要的课题交给我这样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生。如果让我自己来判断,当时的我不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课题。

但我也没有问过他原因。因为我很怕听到他说:“随便你们谁,就去做吧。”我当然还是希望他是因为从我身上看到了什么特质。

人都需要外界的肯定来坚定自己的内心,不过,得到很多肯定和关注之后,我的想法有两次转折。

一开始我不知道这个课题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意义之后,最初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够被同行肯定,被大家所接受。

但慢慢地,这些关注就变成了压力,因为科学研究并不是做出一个成果就结束了,科研是没有尽头的,每一次科研成果的发表,其实是一个新的问题的开始。

我们这个课题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环境中,有那种做了几十年研究的实验室和我们在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学校里更好地去完成对剪接体的研究,希望能有一个系列性的成果,全面地去揭示它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所以这些关注和竞争,就变成了我的压力。我很害怕自己在后面的工作中不能做得像第一次那样好。

随着今年最后一个基本状态的结构被解析,我们最终完成了对剪接体的工作机理的全面揭示。

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年纪也渐长,我慢慢认识到,做科研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去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在竞争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者是成果。所以我又开始变得比较坦然,比较自豪,对自己的研究更加自信起来。

做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事情不能被同行以外的人理解,这是大家都遇到的一个问题。比如我始终没能让我的爸妈明白我在干什么。

他们每次问我的时候,我都很认真地跟他们讲,但他们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困难,只是碍于我的努力而很勉强地说:“嗯,所以是什么什么……这样吗?”一听你就知道他们其实还是没懂。

事实上,基础研究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特别重要。在公众不认识、不了解的情况下,科研其实很难推进,想要说服别人,强调这个研究的重要性也很不容易。

比如说有人问我:“你研究的项目有什么意义?”我除了列举跟疾病相关的关系以外不知道该怎么说。

有人会立刻接着问:“那这个病是不是明年就可以攻克了?”我只好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很多疾病,尤其是那些非常重大的疾病,比如癌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它们的诱因都是多个方面的,并不是某一个分子的单一突变或异常导致的。

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周期相对的长,研究一个新药,治疗一个复杂的重大疾病没有那么容易。

每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很多时候只是攻克某种疾病的过程中向前迈进的一小步,但正是这样诸多的一小步累积起来,量变引起质变,慢慢构成了我们对某个疾病诱因的深刻理解,才有可能去从根本上去治疗它。

说了半天,他说:“那就是没什么用对吗?

你说是探索生命的奥秘——“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是,难道不断求真,对科学进行探索,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吗?

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探索宇宙的奥秘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特别希望能够让大家真的认同这件事情,让大家能够理解,基础学科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探索科学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科普工作特别重要,这项工作不应该只由科普工作者来做,科学家自己也要参与进来。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科研,甚至读书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才有机会接触到。但是在当下这个信息如此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已经更加的便利,无数新的idea在纷繁的信息交叉碰撞里产生,但真正想要取得具有创造性的突破并不简单。

面对每天向我们涌来的海量信息,我们甚至可能会被干扰而迷失方向,忘记了思考。时间久了,我们创新的决心可能就会没那么坚定。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不要迷失在纷乱的信息当中,要学会筛选和应用,在前人留下的知识和创造中,按照时代的发展去吸收其中的精华。

回顾万蕊雪走过的路,一直有6个关键词伴随她左右,分别是理想、信念、勇气、坚持、努力和热爱。正是靠着这些,她虽一路坎坷但也一路成长,最终达成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样一位优秀的女生,不正是代表了现在欣欣向荣的90后一代!她身上绽放而出的品质,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图说天下

生活态度
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大学考研
留学出国